今天给各位分享算命先生算不出来的人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说书不是下九流吗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人真的有前生今世吗删除标记说书的却被称为***先生***教课***说书不是下九流吗何绍基的传说是什么有的呀!不光人有前世今生,但凡有感情、有情绪、有记忆的生命体都有前世今生,这是佛教发现的生命的最大奥秘:分段生死。
分段生死,这是佛教发现的最根本的生命的原理(请注意我的用词,我用了“发现”而不是“发明”或创造,因为很多人以为轮回是佛教发明的道理,其实它是宇宙生命的根本规律,古印度的婆罗门教率先发现了这个规律,而释迦牟尼则根据前人的发现更细致的洞察了这个规律而已),牵扯到“三世因果”的问题,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前世、今生和来世(俗称“三世”),因为我们看不到上一世(前世)和下一世(来世),所以就不相信轮回,那是我们的生命层级所限制的问题,生命的规律是“只有高等生命能看到低等生命,而低等生命看不到高等生命的”,这就像修楼,住在二楼的人能够看到的东西,永远比一楼多;住在三楼的东西能够看到的东西永远比二楼、一楼多,依次类推。因此我们看一下比我们低等的生命就懂得轮回是啥含义了:我们拿毛毛虫、蛹和蝴蝶的过程来看,任何都知道,一条毛毛虫变成蛹,然后破茧化蝶,其实都是一条同样的生命在转换生命形态而已,但是请注意的是,假设蛹和蛹之间聊天的时候,打死它也不相信自己是毛毛虫变化过来的,因为这条命没有改变,但是毛毛虫的记忆切断了(没有丢失,只是存在它的潜意识中,它已经发现不了呢),所以作为这个小生命而言,毛毛虫是前世,蛹是今生,蝴蝶是来世。当然它们也不相信自己的前世是条毛毛虫,更不相信自己的来世会变成美丽的蝴蝶,因为站在它们的角度而言,每一世的记忆都终止了,但作为我们比它们高出一个层级的生命的人而言,却是清楚的可以看得见的,这就是分段生死,但生命始终在延续。每一世都是同一个生命在轮回,只是当事人不明白也不相信。而“三世因果”就更好理解了。如果这条毛毛虫懂的话,它一定会拼命吃叶子,努力躲避天敌,这样的话,变成蛹,就自然比其他的蛹肥大,那么一旦破茧化为蝴蝶,自然就比别的蝴蝶大、强壮且飞得远,佛教用“欲知今日事,前生做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来描述这个过程,很贴切的。同理可证,如果有比我们人类更高级的生物,他们就很容易看到我们的前世今生来世(我们却看不见也不相信,原理和蛹们是一样)。
很多人不相信轮回。但是为什么人一旦有了信仰,就开始相信轮回了呢!因为信仰者发现,其实轮回本来就是这个世间的客观规律,只不过被信仰者予以了总结而已。在信仰者的眼里,轮回,包含了三个层面的意思:
第一个层面是这一生当中的轮回,可以称为“现在过去未来的轮回”。当你在重复同样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模式,你的生活境界就没有得到改变,始终在原来的高度打转转,这就叫“今生今世的轮回”啊。譬如一个人老是在跳槽,每次跳槽从来不找自己的原因,总觉得是别人对他不好,单位对他不好,工资始终就是一千五,从二十岁跳槽跳到三十岁,自己的收入、环境、际遇没有得到任何改变,这不就是一天天在轮回自己昨天的故事吗?“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就是这个意思。假设一个人一生只有75岁的话,我们可为分为过去(1-25岁)、现在(25-50岁)和未来(50-75岁),我们可以很明确的说,这个人的现在(25-50岁)的境况的好坏,是由他的过去(1-25岁)所决定的;而这个人的未来(50-75岁)是不是过得好,则是由他现在(25-50岁)的努力分不开的。
第二个层面就是分段生死,这个前面已经说过了。
谁告诉你教课的是下九流,师道尊严,教课的祖师是至圣先师孔夫子,你觉得儒家祖师是下九流?古代是阶级社会,士农工商四民,士为四民之首,士为读书人,学而优则仕,也就是说读书是为了当官做准备,而没有当官的士,何去何从?一是医,不为名相便为名医;医成为士的延续,而是教,自己不为官,但求教出的人为官,儒家被尊为儒教,士绅家中都会立一块牌位,上书“天地君亲师”,是为立足根本,民国没有了君王,改为天地国亲师,也就是说师为仅次于父母的存在,那你说他们会是下九流么?之所以把说书的艺人称为先生,那只是敬称,艺人之流在古代是贱民,不让出贱籍,几代继承下来,基本都是文盲,别看曲艺里辞藻也很讲究,但都是士写的,艺人只是背诵,说书的背诵的内容多,不认字不行,所以在艺人里,说书匠相对文化水平稍高一些,庶民才敬称为先生,但这个先生和教书先生不可同日而语;
何绍基像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东洲,湖南道县人,是清代道光咸丰年间著名的诗人、书法家。被时人誉为清代第一大碑学家,又被后人称为清代书法第一大家。著有《东洲草堂诗集》、《东洲草堂文钞》等。
何字不易求
提起书法家何绍基,在前清,他是一面响当当的铜锣。他大笔只这么一挥:点一点是个绣球,撇一撇是把利剑,竖的是铁杆,横的是扁担。他写的字,自成一体,人称“何字”。登门求字的人,前脚才出大门,后脚又跟着进了书房。弄得何绍基真是应接不暇。当然,他也不是有求必应的。要是那样,他的手笔,
那还值个什么?谁都知道,“何字不易求”啊!
那时,有个钦差大人奉旨出京。这人姓黄,因为是个坏透了顶的坏蛋,人们就送了他一个绰号“黄鼠狼”。虽说他于诗词歌赋一窍不通,却也附庸风雅,想求得名人字画装装读书人。他早就想请何绍基给写一幅横匾,这回要去广西,正好绕道道州找何绍基写字,了却这桩心事。出京以来,马不停蹄,到了道县这个山沟时,正赶上三伏天。
钦差大人一下轿,县太爷磕头迎接,刚叙礼完毕,他便开门见山说明来意,带着县太爷鸣锣开道,直奔东门村。
何绍基正在书房读书,早有人来报。他大吃一惊,心想,黄鼠狼是个什么好东西?我绝不能为这样的狗官写字。远远听到鸣锣之声,他像肚里吃了苍蝇,只想作呕,但转念一想:皇帝的钦差、灭门的知县,都是惹不起的角色。当面顶牛只有自讨苦吃,不如暂时避开,就吩咐老婆几句话,将书房门一锁,飘然而去。
黄鼠狼和县太爷到了东门何家。只见何绍基的老婆出来行礼。黄鼠狼圆睁两眼问道:“你家何秀才哪里去了?”县太爷怕吓坏乡里人求不到字,忙宽慰她道:“这是钦差大人,想抬举你家秀才写几个字。”何绍基老婆笑着说:“大人们太照顾他了。可惜这个背时该死的,就是财运差,有福不能享,三天前出门去了。”黄鼠狼忙问:“到哪里去了,多久才回?”何绍基老婆摇手说:“这难讲了!这个穷背时平日脚不出户,死盯着书,一出门嘛,就是没笼头的马啦,也不说个去处,也不说个日期,找都没处找的。”黄鼠狼碰了一鼻子灰,窝着一肚子火,只好和县太爷起驾回衙。他指着县太爷骂道:“你这个父母官怎么当的?连钦差大人求你叫一个穷秀才写几个字也办不到?”县太爷连说“卑职无能”,又大骂何绍基不识抬举,并向黄鼠狼没命地磕头:“大人赏脸,暂在小邑委屈几天,待卑职探得下落,为大人帮办此事。”黄鼠狼哼了一声说:“这回就看你尽不尽力了。”
县太爷回到衙门,合集三班六房商议。他先叹口气说:“我不知倒了几代的霉,派到你们这个山沟来当知县,又偏偏出了个吊儿郎当的何绍基。如今黄大人等着要他写匾,这穷秀才却无影无踪。匾弄不来,我县太爷这顶乌纱帽保不住,大家也都回去喝西北风了。”众人大眼瞪小眼,面面相觑。好半晌,才有个师爷向他使了个眼色。县太爷知道他是东门人,想必有点头路,便轰走众人,留下师爷问道:“先生有什么妙计?”师爷哈哈大笑道:“何绍基和我同村,他的事瞒得住别人,瞒不住我。今天一早还在家,哪有三天前便出门的道理?他的脾气我晓得,分明是讨厌这个钦差大人,不愿为他写匾,才使出这条计策。如今人海茫茫,到哪里去找?”县太爷听了十分着急,说:“何绍基这等傲慢,我这顶乌纱帽丢定了!”师爷不慌不忙对着县太爷的耳朵,如此这般咕哝了一阵,县太爷才转忧为喜,立刻差人照师爷说的办去了。
何绍基他到哪里去了呢?原来,他顺着潇水河一直往下走。在离城约三十里的地方,有一个绿柳成荫的小村,叫青口周家。那里有个打渔人是他的老表,和何绍基幼年相交,最合得来。何绍基一离家门,就溜到他老表这打鱼船上,钓一阵鱼,读一阵书,日子过得蛮舒畅。他想:你黄鼠狼奉旨出京,总不能为了一块小匾在道州耽搁一年半载。你前脚出五岭,我就后脚回东门。哪想这件事没有能够瞒住那师爷。那家伙连夜雇得一只小船,飞也似的向青口赶来。
那天清早,太阳才露面,老表便把小船撑出柳荫。何绍基走出舱外欣赏山光水色,忽听得柳荫深处小孩子哇哇哭叫的声音,一阵紧似一阵,何绍基好不耐烦,便叫老表循声撑去。只见一只小舟停在岸边,舱里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妈妈抱着一个三五岁的孩子,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哭着。
何绍基原是个慈悲心最重的人,马上问道:“老嫂子,你这个小孩子得了什么病?”
老妈妈眼泪汪汪地说:“我们两夫妻五十多岁了,就这么个儿子,得了个夜哭症,一天到晚只是哭,只怕好不了!”
何绍基叫老表撑到近边,跳过船去,摸了摸小孩子的额头,说道:“百病有百药,小孩子心里有病讲不出,只好哭了。圩上有医师,何不去看看?”
“唉,哭了半个月,诊了半个月,总是不依药,这娃娃恐怕命根不长了。”老妈妈说罢又哭。那小家伙也好像突然挨打似的,猛地哭得更响了。
“好嫂子,放心吧,世间没有诊不好的病,小孩有个伤风头痛是难免的,多吃几帖药便好了。没有钱,我送你二三两银子。”
那老妈妈抱着孩子“噗通”跪下来,说道:“难得遇见你这个好心的人,这孩子有了救命星了。银子我还有,先生不用操心。只是圩上那算命先生给我家孩子看了张八字,说是犯了哭煞,吃药是吃不好的,只央个读书认字的写首诗,贴在大街小巷,让过路君子一念,救命星来了,小孩子就不哭了。”
何绍基一听就知道是街上常常出现的红纸小诗:天黄黄,地黄黄,我家有个夜哭郎,过路君子念一遍,一觉睡到大天光。他便问道:“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那你何不买几把红纸,请个先生写上几十张,满街一贴试试看?”
那老妈妈边擦眼泪边说道:“红纸倒买了些,只是这荒村僻野,哪来读书写字的先生?”
何绍基道:“好嫂子,我这里有现成的笔墨,替你写几张使得么?”
那老妈妈半信半疑道:“你们打鱼捞虾的,也会写么?”
那老表实在忍不住,笑道:“你这个老妈妈也算有眼不识泰山了。他是什么人,皇帝找他写他还不肯呢!”
何绍基瞟了他一眼说道:“你别听他胡吹,我也写不好。孔夫子不嫌字丑,我能写出来就是了。你把红纸拿出来吧!”
老妈妈喜出望外,急忙把小孩往船上一放,转身进舱,十分利落地拿出一张大红纸来递给何绍基说:“辛苦先生了,不要写小张小张的,一张大纸就写一首诗,让我贴在村头大槐树上,让人老远就看见。”何绍基接过了纸,磨好墨,定了定神,提笔一挥,就写下四行小诗。老妈妈又是千恩万谢,抱起小孩就向何绍基磕头:“真是救命恩人呀!”何绍基说:“快起来,你把红纸诗贴了,还得找个医师看病才是!”这个聪明绝顶的何绍基做梦也没有想到,已中了师爷的奸计了。
师爷拿了这首诗,简直像得了一件宝贝,连夜撑船回县送给县太爷。县太爷在红纸诗中裁取了“天地君予”四个大字,制成一撒洒金横匾。黄鼠狼一看那字,笔飞墨舞,果然是何绍基亲笔,如获至宝,便高高兴兴地别了县太爷,启程往广西去了。公差完毕,回到北京,缴了旨,便回到府中,打开那条横匾,见那四字铁划银钩,果然绝妙,便买了名贵紫楠木,制成一块精致横匾。影透精刻,洒金装饰了一番。择了个黄道吉日,张灯结彩,大办宴席,请来许多宾客,郑重其事地把匾挂到中堂梁上。谁知定睛一看,金匾上的“天地”两个字不见了,光剩下“君子”二字,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有个嘴巴快的客人,有意无意地说了一句:“这‘君子’二字挂在梁上,不成了‘梁上君子’了吗?”宾客们听了,个个掩起嘴笑,把个黄鼠狼气得直想往地下钻!
这“天地”两个字,怎么会不见了呢?有人说是何绍基发现上了当,想办法收回去了。至于他用的是什么方法,就没有人说得出了。真是“何字不易求”啊。
一言心语
虽说是何字不易求。可其实何字并不难求。试想在这个传说中。何绍基为了解除别人的为难,分文不取。甘愿效劳不是例证吗?遗憾的是不知是奸计罢了。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