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星座查询 > 文章页面

算命先生给乾隆算命是什么电视 历史上的李泌的一生是不是比电视剧更传奇

算命先生给乾隆算命,乾隆大笑十分满意,走出5米后下令 杀了他

本文目录

历史上的李泌的一生是不是比电视剧更传奇可以徒手摘月,隔空移物的古代道士究竟有什么样的神通何仙姑主要讲件什么事

《长安十二时辰》让李泌这个名字火了起来。虽然电视剧上称作李必,但听他介绍,七岁天子论道,与张九龄为友,又志在宰相。这大唐第一神童,除了李泌还有谁?

李泌的影视剧形象

乾隆在路边算命,算完大笑着离开,刚走出500米就变脸 杀了他

由于李泌小小年纪就享有盛名,一生经历玄宗、肃宗、代宗和德宗,并且最终拜相,加上他又爱好神仙之术,所以他这一生就充满了传奇的故事。

《太平广记》里有一篇《邺侯外传》就是从奇幻的角度讲述了他传奇的一生。

故事里的李泌从他妈妈就开始神话了。

李泌的妈妈周氏还是个小姑娘的时候,就有个和尚预言:“你将来要嫁给一个姓李的,生三个儿子,最小的儿子千万不要给他穿紫色的衣服,这个孩子长大后要做帝王的老师。”

后来周氏果然嫁给了李承休——就是李泌的爸爸。

但生李泌就像生哪吒一样,怀胎三年才生下来——种种迹象就是为了说明李泌非同寻常。

李泌很小的时候,就能在屏风上站立,在熏笼上行走,有道士就说:“这个孩子长大后要做白日飞升的!”

这可把家里人吓坏了,这么好的儿子怎么能让他轻易“乘风归去”呢。所以家里人约定,如果一旦见到半空中有香味和音乐声,就要上去大骂——把神仙骂走。

果然李泌十五岁这年,一阵笙歌响起,彩云飘到家里来——这是来接人了啊。

家里的亲朋好友一起上阵,用蒜汁去浇彩云,冲淡那些香气,估计神仙受不了大蒜的味道,音乐散去,彩云飞走,再也没来。

小李泌得以健康长大。

神仙的事情虚无缥缈,但是被朋友奉劝不要飘飘然却是真的。

他七岁被玄宗皇帝接见,李隆基非常喜欢他,贺知章也说:“这小子目如秋水,将来必是卿相。”但是宰相张说:“小小年纪就封了官,怕不利于他的成长。”

那时候的玄宗朝堂上都是能臣,所以才有这样的见识。

后来李泌和另一位明相张九龄成了朋友,两人虽然年纪有差,但张九龄却称呼他“小友”,俨然是忘年交了。

李泌十几岁的时候就被玄宗招进宫里讲解《老子》,讲得颇合玄宗心意,这才封他为待诏翰林,供奉东宫——《长安十二时辰》演的就是这个时候的事了。

但正如电视剧里所演,这个时候玄宗朝堂已经不复当年的清明了,前有李林甫弄权,后有杨国忠营私,外有安禄山虎视眈眈,李泌后来干脆辞官,以道士之身,周游天下。

《邺侯外传》上说他和桓真人、羡门子、安期先生等神仙都做了好朋友。

问道

有几件事很有趣,值得一说。

他走到衡山的时候,在寺庙里遇见一个邋里邋遢的老和尚懒残,李泌就发现此人不一般,别人都轻视懒残和尚,李泌对他很恭敬,懒残说:“你将来要做十年太平宰相。”这个故事就是张良遇见黄石公的翻版,编得没有什么意思。

倒是另一个事情更为传奇。

说在洛阳有个人名叫窦廷芬,有算命的葫芦生说你将来有大难,要灭族的,只有黄中君能救你。

窦廷芬问谁是黄中君,葫芦生说你去问鬼谷子。

窦廷芬又问鬼谷子是谁?

葫芦生说就是李泌。

窦廷芬百般找到李泌,对这个小青年各种拜托,各种招待。

后来发生安史之乱,窦廷芬可能被迫投降了额安禄山,平定之后,肃宗皇帝就要杀了他。

李泌出来为他求情,免去了一死。

这个故事荒诞不经,但故事里把李泌比作鬼谷子比较有意思。

元青花上的鬼谷出山图

因为鬼谷出山,名震天下,李泌跟他一样也出山拯救苍生。

李泌这一生徘徊在朝廷和山林之间,至少有两次隐居,两次出山。

第一次出山自然是因为安史之乱。

李泌出山图

当年他交往过的太子李亨即位,是为唐肃宗,领兵抗拒安禄山。

李泌就出山了。

肃宗任命他为天下兵马大元帅,李泌却以山人自称,一身白衣,

肃宗对他非常倚重,出门都和他同坐一辆车。

有个有趣的故事。肃宗和自己的弟弟们深夜吃火锅,李泌在旁边,肃宗亲自烧了一个梨,三个弟弟都想要,皇帝把梨独独给了李泌,搞得弟弟们都怪他偏心。

肃宗这么做,其实是因为,对李泌无法封赏,只能用感情拉拢。

李泌自己就说我辟谷不吃粮食、四海为家,对官位和钱财没有兴趣,将来平定天下以后,我只有一个愿望,枕着皇帝的膝盖好好睡一觉,等着钦天监报客星犯帝座。

李泌很是为肃宗皇帝出了许多主意,有一次经过李林甫的家乡,肃宗想起自己做太子的时候受到李林甫的种种屈辱,就像扒开坟墓,挫骨扬灰,李泌就劝他说:“你要这么做,大家就会觉得陛下睚眦必报,大臣们就会不放心……”一语惊醒梦中人,肃宗赶忙认错。

后来有一次,李泌睡着了,肃宗就过去,把李泌的头放在自己腿上,好长时间李泌才醒。

肃宗就说:“你看这个愿望我满足你了。”

李泌受到这么大的恩宠,肃宗身边的太监李辅国等人看不去,处处谗言,离间两人关系。

这时两京收复,大局已定,也该是事了拂衣去的时候,李泌再入深山。

但李泌在山里也就住了几年,肃宗驾崩,唐代宗即位。

代宗立即把李泌召唤回来,赐他宅邸,迫他吃肉,还让他娶妻,逼着他还俗。

但这时候朝廷宰相是元载,这也是个小人,设法把李泌调出长安。

后来元载死,另一个宰相常衮还是不让他回来。

一直到代宗死,德宗即位。

李泌才有机会当上宰相。

常听古装电视剧中说起“三教九流”,这里面说的“三教”就是儒道佛三家。可以看出三家之一的道教地位举足轻重,自然,道士在中国古代的社会地位也是非常不错的。

而且,古代的道士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做的,光凭一张利索的嘴皮子不是什么时候都能管用,最起码还需要会一两招‘幻术’,才能从普通的小道士变成连帝王都接见的能人!

幻术=魔术

日本动漫里说的“幻术”是指用于精神打击敌人的术法,而我们要说的“幻术”,其实就是魔术,人们口中常说起的“变戏法”、“障眼法”,这是一种传承悠久的民间技艺。其实‘魔术’一词最开始出现在明末清初,因西方魔术的传播而逐渐流传开来。

汉代画像石“吐火”(山东嘉祥及河南登封出土的文物上都刻有类似表演场景)

《拾遗记》“……有扶娄之国,其人善能机巧变化……大则兴云起雾,小则入于纤毫之中,缀金玉毛羽为衣裳,吐云喷火,鼓腹则如雷霆之声……口中生人……”

《太平广记》有载,唐太和年间,道士周生,能徒手摘月。

《太平广记》全书取材包括了汉到宋朝初年的纪实故事以及各种杂著,宋太平兴国时候编纂成功,故而取名《太平广记》。

太平广记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不乏能说会道且有几分技艺的道士,《天平广记》里就有位名叫周生的道士,那可是一位能徒手揽月的人!

唐朝太和年间,周生旅行途中暂居在佛寺里面,同时暂居的还有几个远道而来的游客,几人时常相约一起谈天说地。

这天恰好中秋时节,几个人坐在院子里看月亮,几人聊着聊着就说起了唐明皇月夜拜访月宫的故事,半是羡慕半是无奈的说道,“我们几个不过是一些再普通不过的俗人,传说中的月宫怎么是我们能够去得了的呢!”这时,周生就笑了,信誓旦旦的开口,“这有什么难的,虽然我的修为功力还没到带大家游一游月宫,但把天上的月亮摘下来揣在怀里还是能够做到的。”这几人有人当场笑他乱吹牛,有人却愿意见一见他的摘月之能。

月亮

只见周生让人准备好一个四面墙全都遮严实了的空屋子,然后让随侍在旁的仆人从厨房拿来几百双吃饭用的筷子,并用绳索捆好,准备就绪后,这才面对众人疑惑不解的视线,说道,“这些筷子是我踏上虚空摘取月亮的梯子,待会儿我叫你们便是成功摘得月亮的时候了。”说完,便径直进了空屋子,关上门,很久都没有出来。

几位游客在院挺中走走停停,时不时看看毫无动静的屋子,再抬头看一眼高挂天上的明月,忽然天上乌云蔽月,不见一丝云彩,听到周生大呼,“成功了!”从里边打开门,“天上的月亮已经被我收进了衣服了,现在就请大家认真看看!”说完,猛地掀开衣服,只见衣服中果然露出一寸多大小的月亮,屋子里格外亮堂,寒气逼人。周生就说,“你们不信我,现如今信了吧?”几人游客再三感谢他,希望他能够将月亮挂回天上去。周生关闭屋门,外面天色昏暗,不久之后月光才出现在天空。

《朝野佥载》有载,唐玄宗年间,道士罗公远,可隔空移物。

《朝野佥载》(cháo yě qiān zǎi),唐朝有“青钱学士”之称的张鷟(zhuó)撰写的杂文小说,主要是隋朝和唐朝年间朝野上下的野史故事。《小学绀珠》记载,传说中的五凤,分别指赤色的凤、黄色的鵷鶵(yuān chú)、青色的鸾鸟、紫色的鸑鷟(yuè zhuó,白色的鸿鹄。而相传张鷟小时候做梦,梦见一只紫色的大鸟停在自家院子里,他的祖父听说后坚定地认为,这就是传说中的五凤之一的鸑鷟,故而为他取名为张鷟。

《朝野佥载》记载,唐时,有位叫罗公远的道士,小的时候是个傻子,可是当他在梁山呆了好几年后,突然出现特殊的本事,说什么事情都是对的。皇帝让他赶紧到京城来。

罗公远像

唐玄宗先天年间,太子在殿里特意摆下素宴为他接风洗尘。罗公远向太子要金银这些器物作为奖赏,后者在金银一事上极为小气,不愿意给他。于是,罗公远就说道,“那我等会儿自己去拿吧。”太子闻言,赶紧将仓库的门窗关好,唯恐他偷跑进去。可再过一段时间打开库房的时候发现,里面的东西全都不翼而飞,出现在原本门窗紧锁的东宫!罗公远又向太子借他心爱的宝马,后者不想借给他,罗公远笑得一脸神秘莫测,说,“殿下,您的宝马我已经牵过来了,就在后院,不信您自己去瞧。”等到太子急急忙忙跑到后院马槽边,他的马果然在那里!

侍御史大人袁守一,带着礼物上门恳请罗公远算命,让随从拿着自己的衣服帽子在外面等候,这些东西却陡然出现在罗公远自己的衣柜里面,没有人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的!

罗公远被称为唐朝四大幻术大师之一,这么说大家可能还没什么概念,咱们换一种说法,四大幻术大师中有一位名叫张果的人,据说他就是后来八仙中倒骑驴的张果老,可见罗公远幻术之高超!

何仙姑,凡人出身,苦修积善才修练成仙,是世传八仙中唯一的女性

目录

人物简介

人物传说

挂绿荔枝

影视人物

民间年画艺术

何仙姑家庙

展开

编辑本段

人物简介

传说中的何仙姑原型出自武平,江苏常州人,还可以从以下史料中得到佐证。《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神异典?神仙部》记载有关何仙姑的资料,与《福建通志》中的记载如出一辙:“仙姑,父大郎。世居武平南岩,货饼自给。吕纯阳(八仙中的吕洞宾)见其有仙质,日过索饼啖,辄与。吕感,赠以一桃,云食尽则成仙。仙姑遂辟谷南岩。”

清康熙《武平县志?方外志》记载:“何仙姑,父大郎。世居南安岩。生而不茹荤,誓不适人,.父母货饼自给。吕纯阳见其人仙质,日过索饼啖,辄与之。吕感,赠一桃,云食尽则成仙。仙姑遂辟谷南岩。北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定光佛抵岩,欲开道场。一日,何仙姑出观洪水,遂摄衣入岩趺坐,大蟒猛虎皆盘伏。仙姑语大郎(何仙姑父亲何大郎),遂舍宅与岩为佛道场。乡人争构庵以祀佛,并构楼以祀仙姑。最显灵验,有病烦热者,扫像上尘而饵之辄愈。”同一县志《事文类》载:“大宋太祖祥符间,岳州玉真观灾,唯留一柱,有侧书‘谢仙火’三字。庆历中有以问何仙姑者,辄曰:谢仙如雷部中鬼,主行火。闻者果于道藏中验之,益信庆历之仙姑,实为大郎之女矣。”

据武平《何氏族谱》记载:“何仙姑生于后晋天福二年丁酉(公元937年)。仙姑幼性清净,不蚀酒、不茹荤,隐迹岩中,矢不适人。”宋哲宗元枯元年丙寅(公元1086年),何仙姑卒于武平县岩前镇宁洋村刘坑自然村何大郎公五世孙立六一郎家中,享寿150岁,为武平有史以来最长寿的人。《谱》载云:“仙姑寿终时,闻空中有鼓乐声,一朵祥云从卧榻直上宵汉,见者无不惊异,自是乡人敬慕,塑遗像于仙姑楼。”何仙姑真身葬在岩前宁洋乾湖塘。

何仙姑一生经历了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四个朝代,在中国历史上亦属罕见。

何仙姑之父何大郎公,宋淳化三年壬辰(公元993年)寿终正寝,享寿101岁.其原配夫人黄一娘,卒于宋真宗咸平四年,享寿102岁。何仙姑与父母三人均享寿百岁以上,亦是世间少见.何仙姑父母之墓也在武平岩前,保存完好,碑记依稀可辨,可为一证。

相关传说

何仙姑是世传八仙之一,旧时在汉族和部分少数民族中都广有信众。除了西安八仙宫有其塑像供奉外,又在泰山王母池等处享有香火。自唐宋以来,有关她的事迹记载为数极多,仅次于八仙中的吕洞宾。然而,这一尊在八仙传说中很富人情味的女仙的来历,却是一个迄今没有定论的问题。仅以近世仍有庙会活动的"何仙姑诞"论,广州增城的诞期是夏历三月初七,而西安八仙宫的诞期则为四月初九,前后相差一月之多,皆因所本"历史档案"不同所致。

俗家载记

据明陈梿《罗浮志》及《历代神仙通鉴》等书记载,何仙姑是唐武则天时代广州增城县何泰的女儿,十三岁时在入山采茶时遇见一位道士。道士给她吃了一个桃子,从此不饥不渴,洞知人事休咎,后于唐中宗景龙年间(707-710)白日登仙。在今广州增城县一带,关于何仙姑的传说更为具体,而且有"实物印证":何仙姑本名何秀姑,是增城县小楼区新桂乡人,唐武则天某年夏历三月初七出生。其父何泰以做豆腐为业。秀姑自小聪明伶俐,十四岁时幸遇云游到此的吕洞宾。吕给她吃了一些云母片,从此能知人间祸福,并常去罗浮山里访仙。后父母为她找了个姓冯的婆家,秀姑不肯嫁人,于中宗景龙某年八月初八自投家门前的水井。投井时只穿着一只鞋,还有一只鞋留在井台上。此后,她从福建莆田的江河里漂出来,原来那井与河是相通的,在当时传为奇案,遂有秀姑已经"登仙"的传说。据传仙姑还在代宗大历年间(766-779)现形于故乡小楼,有人看见她在西园寺一棵荔枝树下乘凉,把绿绸腰带挂在树上。如今此地称"挂绿园",而这棵荔枝所结的果实均有一条绿色彩带,即增城著名的"挂绿荔枝"。

关于这棵奇树,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及《增城县志》均有记载。后来人们在小楼建了一座何仙姑家庙,此庙至今尚存,大门上有一副对联:“千年履迹遗丹井,百代衣冠拜古祠”。邓淳《岭南丛述》引《太平广记》云,广州有何二娘,以织鞋为业,二十岁那年突然去罗浮山寺,常为寺众采杨梅充斋,但罗浮山并无杨梅,故僧众都不知这些杨梅从何而来。罗浮山北四百里外,有循州山寺,寺前有杨梅树,大数十围。有一次循州寺僧来罗浮山,谈起某月某日有仙女到他们寺前采梅,罗浮寺僧一听,正是何二娘采梅充斋之日,于是远近都知道她是"仙女"了。唐开元(713-741)中,敕命黄门使往广州访求何二娘,得之,但她却在随黄门使赴京途中突然失踪,从此绝迹人间。其后也有学者猜测这个何二娘就是增城的何仙姑。又有人认为何仙姑是宋代人物,宋代文人笔记如欧阳修《集古录跋尾》、魏泰《东轩笔录》、曾敏行《独醒杂志》等,均载有其事迹。如有的说何仙姑是宋仁宗时永州民女,幼遇异人,给食仙桃(或云仙枣),从此绝粒,能逆知祸福。乡人神之,为筑庙阁,士大夫多去拜谒以问休咎。曾敏行自述他还去永州何仙姑阁中观看过仙姑遗像。一说何仙姑是衡山人,能知休咎,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巴陵郡太守滕宗谅还见过她。据欧阳修称,"客有自衡来者,云仙姑晚年羸瘦,面皮皴黑,第一衰媪也",其后则有"近见衡州奏云:'仙姑死矣,都无神异'"。看来这两个"仙姑"都是实有其人的民间女巫,生活在同一时代;而王得臣《麈史》中也讲过滕宗谅向永州何仙姑请教的事,则永州仙姑与衡州仙姑又可能是同一个人。又《历代神仙通鉴》述吕洞宾曾遇零陵何氏女,饵以金丹,传以道行,再引见给钟离,从此位登仙班,专在阆苑清扫蟠桃落叶。按零陵就是永州治所,故后人也有认为此何仙姑才是"八仙"中那一位的原型。据《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引《安庆府志》、《祁阳县志》、《福建通志》、《浙江通志》及《歙县志》等方志记载,在安徽桐城、祁门,福建武平,浙江昌化等地,都有本地"何仙姑"的遗迹和传闻。如《福建通志》云何仙姑是卖饼人何大郎的女儿,吕洞宾见其有"仙质",便每天向她讨饼吃,她有索必与,毫不吝啬,吕被感动,便给她吃了一枚仙桃,使登仙班。这个故事,与民间传说中吕洞宾收何仙姑为徒的情节完全相似,只是地点由广东换成了福建(参见本书《八仙的会合》);而在广东的何仙姑传说中,则有仙姑于广州投井访仙、在福建登仙的讲法。因此,亦有人怀疑这两位"仙姑"是同一人。但《浙江通志》和《歙县志》中记载的何仙姑,则是北宋哲宗元佑年间(1086-1094)人,若照欧阳修所记仙姑已老死衡州的话,显然又是另一位"仙姑"了。

道家典籍

俗家载记之外,道家典籍中也有

何仙姑(21张)的若干线索:如《吕祖志》谓吕洞宾所度乃赵仙姑,因她手持荷花,才谐音为何姓。《道谱源流图》则以为何仙姑系徐圣臣附何氏女所化。这样一来,连"仙姑"的性别也成了问题,而元代八仙剧目中常有"徐神翁"却无"何仙姑",倒是有所根据了。但在《古今图书集成》所引吕真人《江州望江亭自记》中,又有"吾道成以来,所度者何仙姑、郭上灶"的表述,又该作何解释呢?由此可见,即便是道家关于何仙姑的说法,也是颇多歧异。丰富而歧异的资料,令古今学者为探明"何仙姑"的真相煞费心机。如前所述,认定仙姑即广州少女者有之,以为仙姑即永州(或衡州)"衰媪"者有之。唐人宋人,岭南湖南,已嫌纠缠不清,所以又有人以为"八仙"中之何仙姑就是这两个人形象的捏合,述其身世则多取前者,讲其为吕洞宾弟子则取后者,但这种说法也没有得到学术界的一致认同。

编辑本段

人物传说

说法一

何仙姑,兰陵人(今江苏常州)。相传年十四五梦神人教食云母粉,身轻不死。景龙中白日飞升。世谓之何仙姑,俗传为八仙之一。何仙姑关于她的故乡,除广东增城说之外,还有广西、福建、浙江、安徽、湖南等多种说法。说法的不一,大概是因为历史上本无此人。

《仙佛奇踪》说:何仙姑为广州增城一位叫何泰的女儿。生时头顶有六条头发。十六岁时梦见仙人教他:「吃云母粉,可以轻身而且长生不死。」于是她照仙人的指示,吃云母,发誓不嫁,经常来往山谷之中,健行如飞。每天的早上出去,晚上带回一些山果给她的母亲吃。后逐渐不吃五谷,武则天遣使召见她去宫中,在入京中的途中忽然失踪。之后白日生仙。唐天宝九年,出现在麻姑坛中,站立在五朵云中,其后,又出现在广州的小石楼。

宋曾敏行《独醒杂志》记载:「狄青早年在争南侬时路过永州,听说何仙姑能预知吉凶,便特地去询问战争的结果,何仙姑说:「公不必见贼,贼败且走。」开始狄青不信,后来宋军先锋与南侬智高的兵交战,不机回合,智高战败并逃入大理国。

何仙姑经常手持荷花。

对中国传统文化稍有了解的人,就一定对“八仙”的说法不会陌生,所谓“八仙”是指汉钟离、张果老、铁拐李、曹国舅、吕洞宾、韩湘子、蓝采和、何仙姑八位仙人,他们都是凡人出身,苦修积善才修练成仙。八仙之中有一位唯一的女性,就是何仙姑,她在八仙中好似万绿丛中仅有的一点红,因而也就格外地引人注目。

何仙姑原名何琼,唐高宗开耀元年出生于零陵一户普通的庄户人家。当地人说,在何琼出世的那天,一团鲜艳祥瑞的紫气笼罩在何家茅屋的上方,一群仙鹤在紫气中上下飞舞,不一会儿,一只硕壮的梅花鹿驮着一个扎小辫、身系红肚兜的女童飞奔闯入何家,就在这时何母生下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女婴。

提起何琼的家乡零陵,可是一个山清水秀的风水宝地,据《史记》记载:“舜葬于江南九嶷,是为零陵。”先圣舜帝就葬在零陵的九巍山。零陵城正位于潇、湘二水汇合的地方,北望南岳衡山,南依巍巍五岭,是楚粤之门户。零陵郡西有一座云母山,山上盛产五色云母石,云母石是古代服食求仙的上药;一条清澈蜿蜒的小溪由山上奔流而下,称为云母溪,何琼家就在秀美的云母溪畔。

喝云母水长大的何琼,出落得美丽灵秀,她自小就喜欢一人在云母溪边嬉戏漫游。十四岁那年,她在云母溪畔遇见了一位白发苍苍的长胡子老翁,老翁向她询问了一些当地山水的情况,何琼都伶俐地一一作答,老翁非常高兴,从自己的背囊里取出一枚鲜灵灵的蟠桃送给何琼,何琼接过,谢了谢老翁,然后三下五除二地把蟠桃吃下了肚,老翁看着她吃完,满脸笑容地点点头,转身就不见了。回家后,何琼一连几天都不感饥饿,因而也就不想吃东西,精神却比以往更旺盛,一个月之后,何琼又在云母溪边遇菱到了那位老翁,这次老翁把她带到云母山上,教她如何采集云母以及怎样服食云母。何琼按照他的话,每天到云母山上采食云母,渐渐感觉到自己身轻如燕,往来山顶,行走如飞。此外,她还能辨识和采摘山中的各种仙草灵药,为附近的百姓治疗各种疾病,且能预测人事,因此周围的人都称她是“何仙姑。”

何琼得道成仙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远,最后竟传到京城皇官武则天耳中。

当时武则天是唐高宗的皇后,却把持着朝廷实权。武则天自小受母亲的影响信仰佛教,及至作了皇后,她又极力在宫内和全国上下推崇佛教,想以此压倒李唐王朝所尊奉的道教势头,并利用某些佛经作为她篡位称帝的理论根据。佛教“法相宗”宣扬“二空”,就是说要把自我与万物都看成是空泛虚无的,这样才能达到宇宙万物与我合而为一的高渺境界;通俗地说,就是用心感悟,作到物我两忘,那么就能白昼飞升、腾云驾雾、长生不老了。武则天对这一点十分信服,当她听说零陵地方出了一个何仙姑,能够不食人间烟火,自由往来于山岳之巅,感到十分有兴趣,特地派人前往探视,并赐予何仙姑一袭朝霞服。何仙姑接受了朝霞服,兴致勃勃地穿戴起来,周围的百姓闻讯从四面八方赶来观瞻,只见何仙姑身上霞光万道,煜煜夺目,好像神仙下凡;乡亲们见状大惊,不由自主地齐齐跪倒在地,朝何仙姑顶礼膜拜。何仙姑心中颇感自得,然而她母亲却大感恐慌,心想:“这样的女儿,谁家还敢娶她呀!”

果然不出何母所料,何仙姑十八岁时,她母亲急急地请媒人为她择婿,虽然何仙姑出落得鲜花一样漂亮,但因本事太大,竟没有谁家敢娶。何母忧心忡忡,何仙姑自己却若无其事,整天里出于山野乡村,忙着给人采药治病,过得十分充实。

一天,何仙姑进入云母山密林深处采药,遇到两位神奇的人,他们中有一个瘸腿的老汉,手拄铁拐,身背硕大的酒葫芦,衣着褴楼,形似乞丐;另一个着一身整洁的蓝布衫,手持药锄,肩背药筐,神态甚是俊逸。这两人在何仙姑前面不远的地方,一搭一唱,口中念念有词,不一会儿,竟腾空而去,倏忽不见踪影,这两人乃是八仙中的铁拐李和蓝采和。何仙姑留意着他们的样子,念叨着偷学的口诀,想居然也能够象他们一样,凌风驾云,飞越山谷。从此后,她常常一人悄悄来到深山中修练,身法愈来愈熟练,也越来越能飞得远。她利用这种功夫时常飞到遥远的大山中,朝去暮回,带回一些奇异的山果给家人品尝,家人吃了觉得香甜可口、精神倍增,但终究不知是何种果实。

见她每日早出晚归,何母心生疑虑,盘问她到何处去干何事了,何仙姑拗不过母亲,就说每日往名山仙境与仙佛谈论佛道去了。渐渐地,何仙姑通晓佛道的消息又传开了,武则天听说后,派使者前往零陵,备妥銮舆,召请何仙姑前往东都洛阳论佛道。众官员与何仙姑一同跋山涉水来到洛阳城外,在等船渡洛水时,众人突然不见了何仙姑的踪影,使臣大起恐慌,连忙命人四处寻找,却没找到一点蛛丝马迹。众人吓得坐在洛河边发呆,薄暮时分,何仙姑翩然凌空而降,不急不忙地告诉使者:“我已前往禁宫见过了天后,你们可以回朝复命了。”

使臣将信将疑地回到洛阳宫中,一打听,果然何仙姑当天来拜见过武后,并和她在宫中作了半日长谈,使臣们为之惊讶不已。

据说何仙姑在宫中与武后大谈长生不老之术,她劝说武后,要长寿首先要做到寡欲,摒绝声色,看破名利;其次则要多行善事,须扼制酷刑,严禁诬枉,施行仁政,修德积福。同时她还论及治国安邦之道,务必要亲贤臣远小人,万万不可以以异姓人为皇嗣。她所言及的内容,竟是对武后十分有针对性的。

武后是个聪明人,何仙姑一番入情入理的话,她听在心里后,也渐渐地付诸行动,不久,来俊臣等一班酷吏受法一遭诛;接着重用贤臣狄仁杰:至于皇嗣一事,武后本想立侄几武承嗣为太子,在狄仁杰的忠谏下,她遵循了问仙姑的告诫放弃了立异姓的初衷。至于清心寡欲、摒绝场色、看破名利等项,已经沉溺于情欲和权欲之中的武则天却始终无法做到,所谓到了迷途难返的地步。

武则天为了酬谢何仙姑的一番美意,特下令零陵地方官吏在零陵城南的凤凰台,建造了一座雄伟的会仙馆,作为何仙姑讲道弘法之处。何仙姑在讲道之余,常坐在馆前的石阶上,剥食一种圆形的仙果,并随手将果核四下抛去,后来,会仙馆的四周长出一株株荔枝树,这些树上结出的荔枝竟都是翠绿的青皮荔枝,人们称为“凤凰台上,荔枝挂绿”。

何仙姑还题了一首“凤凰台”的诗:

凤凰云母似天花,炼作芙蓉白云芽;

笑煞狂徒无主张,更从何处觅丹砂。

这首诗表面是写凤凰台,实际上诗里晴藏着服食求道的真谛服食云母的方法。人们从何仙姑服食修炼的特点,说她是道教信徒;也有人根据她讲道说法的思想内容,把她归于佛教弟子,实际上,何仙姑可以说亦道亦佛,又非道非佛的人物。本身已臻天人合一的境界·凡间的佛道岂能框定她!

一天,何仙姑突然灵感顿至,写下了一道“题麻姑峰”的诗:

麻姑笑我恋尘嚣,一隔仙凡道路遥;

飞去沧州弄明月,倒骑黄鹤听吹箫。

这首充满仙韵的诗似乎暗含着某种预兆。果然,唐中宗景龙元年的某一天,二十六岁的何仙姑坐在凤凰台上,仰望着苍远的天空出神,忽然看见铁拐李站在远处的云端、舞动着他的铁拐,似乎是在招呼她。不知不觉中,何仙姑的身体象彩凤一般冉冉升起,凌空而上,追随着铁拐李而去。她脚上的一只珠鞋这时掉落在地上,第二天,珠鞋坠落的地方忽然出现一口水井,井水清澈甘甜,阵阵异香扑鼻,四周井栏,形状恰似一只弓鞋的模样,当地的人们在井旁建了一座何仙姑庙,日日香火鼎盛,因为那水井里的水,不但清凉解渴,而且能治愈各种滴疾,因而为远近人们津津乐道。

何仙姑白日飞升,得道成仙,从而成为八仙中唯一的红粉,形成万绿丛中一点红的局面。成仙后的何仙姑念念不忘人间的疾苦,经常在南方一带行云布雨、消除疫灾、解救苦难,凡是善良人需要她帮助,只需默默向天空祈祷,她就能象“及时雨”一样赶到,给予人们以神奇的力量。

唐玄宗天宝九年,距离何仙姑成仙已经三十多年了,一天大雨过后,碧空如洗,零陵地方的人们都看到一朵五彩祥云悠然飘过,何仙姑身着朝霞服站立云端,正当人们跪地膜拜之际,一束黄绫由空中飘落到凤凰台上,上面写着这样的诗句:

云母溪畔胜天台,千树万树桃花开;

玉箫吹过黄龙洞,勿引长度跨鹤来。

寄语张家与李家,体将尘事闹闲情;

蓬莱弱水今清浅,满地花荫护月明。

已趁神仙入紫薇,水乡回首尚迟迟;

千年留取井边履,说与草堂仙子知。

诗中有对故乡风物的眷恋,也有对乡人的殷殷叮咛,更有对神仙生涯幽寂情怀的剖白,劝导凡人要珍惜自己的生活。真是“人人都说神仙好,谁知神仙有烦恼,劝君惜取凡人时,莫待时光空自消!”

说法二

何仙姑,唐广州增城何泰之女。相传年十四五梦神人教食云母粉,身轻不死。景龙中白日飞升。世谓之何仙姑,俗传为八仙之一。

电视剧中的何仙姑(14张)

关于她的故乡,除广东增城说之外,还有广西、福建、浙江、安徽、湖南等多种说法。说法的不一,大概是因为历史上本无此人。

《仙佛奇踪》说:何仙姑为广州增城一位叫何泰的女儿。生时头顶有六条头发。十六岁时梦见仙人教他:「吃云母粉,可以轻身而且长生不死。」于是她照仙人的指示,吃云母,发誓不嫁,经常来往山谷之中,健行如飞。每天的早上出去,晚上带回一些山果给她的母亲吃。后逐渐不吃五谷,武则天遣使召见她去宫中,在入京中的途中忽然失踪。之后白日生仙。唐天宝九年,出现在麻姑坛中,站立在五朵云中,其后,又出现在广州的小石楼。

宋曾敏行《独醒杂志》记载:「狄青早年在争南侬时路过永州,听说何仙姑能预知吉凶,便特地去询问战争的结果,何仙姑说:「公不必见贼,贼败且走。」开始狄青不信,后来宋军先锋与南侬智高的兵交战,不机回合,智高战败并逃入大理国。

说法三

何仙姑原名何秀姑,生于武则天朝某年二月初七。父亲开豆腐坊,她自幼做父亲的帮手。十三四岁时到野外游玩,遇见了云游的铁拐李、吕洞宾和张果老,三位神仙给她吃了仙桃、仙枣和云母片,从此她再也不觉饥饿,并能预卜未来,知人祸福。乡亲们为她盖了一座小楼,要她住在那里,人们常来这里请她算命。渐渐地,何秀姑的名字变成了何仙姑。

编辑本段

挂绿荔枝

据说唐明皇与杨贵妃为吃南方鲜荔枝,下令各驿站快马加鞭地传送荔枝,因而有“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千古佳句。而荔枝之王的“增城挂绿”,则由于是沾上了何仙姑的“仙气”而享誉天下。清初屈大均的《广东新语》中说,“挂绿荔枝,爽脆如梨,浆液不见,去壳怀之,三日不变”。其奇特之处是,此荔枝从蒂部到顶部都带有一道绿色的线痕,故叫“挂绿”。这颗荔枝树在广东增城一果园里,故人何仙姑偶然间来到荔枝树下小解,将其绿色腰带顺便挂在了树上,此树因此感染出了“仙气”,而结出“挂绿荔枝”,其果实鲜美爽口,深得食家们的推崇,名声顿时远扬。而今,增城城内原有一座何仙姑庙,庙前有一口水井,其家庙大门上有一副对联:

千年履迹遗丹井,

百代衣冠拜古祀。

相传何仙姑最后是从此井“水遁”入仙道的,临别时,她在井台上留下了一只绣花鞋,后人就将此井叫“问仙井”,从而吸引了各地的信徒前来拜祀。

乾隆杀了个算命先生,面相师难道说 我知道你的母亲是谁

联系我们

Q Q: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微信